
“孤独症谱系人士和普通人一样,拥有自主决定、为自己发声并发挥所长的基本权利。”10月11至12日,“改变·共融”神经多样性视域下的认知与方法转变暨2025年中山大学孤独症学术论坛和生生知识共创汇在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开幕式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学科带头人邹小兵、主任邓红珠以及爱德基金会高绮君分别作开幕式致辞正规的股票配资,他们一致强调,孤独症群体既有独特的优势,也面临不同的困难和挑战,“创造一个能帮助他们突破障碍、充分展现自身价值的支持性环境,至关重要。”

会议现场

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学科带头人邹小兵教授

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邓红珠主任医师
从认知上实现根本性转变
本次论坛汇聚海内外专家学者、神经多元人士等,不仅仅是一场学术论坛,更是一次社会认知的革新之旅,标志着一次根本性的认知转向:学术研究领域告别了“症状、矫正缺陷、把神经多元群体视为研究对象”的传统范式,转向探索关注优势、环境和如何支持神经多元群体更多参与社会活动,以及与神经多元群体共同生产知识的创新研究路径。这一转变的核心,是承认并系统性地将以孤独症谱系人士为代表的神经多元群体的认知独特性,视为人类智能多样性和创造力重要组成部分。
邹小兵表示,孤独症并不是过去传统意义上所认识的一种生物型的疾病。“虽然孤独症人士在生活中会遇到挑战和困难,但这种障碍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个体的心理特征。”
长期以来,他一直倡导“教育三原则”,即理解、包容、接纳、尊重、赏识;快乐、适度、巧妙地提升社交与情绪调节能力;发现、培养和转化特殊兴趣与能力。“过去的实践已经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这三条,给孤独症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改变社会对孤独症群体的认识,尝试与他们一起共同商议,很多孤独症人士不必成为残疾人或情绪障碍者,他们可以走向‘理想稳态’,即个体特征与环境达成和谐,拥有独立生活、学习、工作的能力,甚至为社会作出重要贡献。”
双向奔赴,多元声音同台
论坛特别邀请了神经多元人士进行自倡导分享。中国特奥委员会理事倪卓君以《运动使我快乐》为题,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运动如何为她带来积极改变。有现场来宾表示:“卓君的故事让我深受触动。运动为她带来的不仅是健康,更是尊严和自信。这也让我重新思考,何为‘能力’,何为‘支持’,如何为神经多元人士创造更多展现潜能的机会和平台。”
本次论坛还设置了“神经多元人士的日常”自倡导工作坊,它不同于传统学术研讨,而是创造一个让神经多元声音被直接听见的空间,邀请了四位神经多元伙伴以自己的方式讲述其日常生活。他们中有艺术活动参与者、公益短视频创作者、西饼师兼地铁引导员、水彩画创作者。“我们相信,每个人的生活都值得被尊重,不需要‘够好’才能发声。只要愿意,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故事的讲述者。”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构建真正的融合支持体系
谈及孤独症家庭面临的困境,邹小兵教授指出,“当前许多孤独症家庭正面临认知偏差、经济重负、教育排斥等难题”,许多家庭将约80%的收入用于孩子训练、陪读,却常因信息不对称导致干预效果不佳。“我们希望用科学的声音去占领孤独症的舆论市场,让孤独症家庭能够踏上一条正确的认识道路和干预道路。”
他特别呼吁让孤独症孩子的教育回归主流。“从幼儿园、小学、初高中直至高等教育阶段,孤独症孩子被拒收或者入学后遭遇劝退的事情屡屡发生。”针对普通家长对融合教育的顾虑,他强调了“分类分级的动态管理”的重要性。他指出,50%以上的孤独症属于轻型,这些孩子可以进入普通学校,部分进入特殊学校的孩子也可以通过有效干预,重新回到主流教育。
面对采访时,邹小兵教授向记者分享了一首由孤独症儿童创作的诗句:“……异于常人本无罪,罪于无目才不现。我愿天公现慧眼,识得雏凤尘世间。莫使明珠成暗夜,须趁长风破云天”,这首诗深刻表达了神经多元群体渴望被理解、被看见的心声,也成为本届论坛“改变·共融”主题的最佳注脚。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李晓霞
【通讯员】周晋安 甄晓洲
【本文责编】刘树强 莫群
【频道编辑】陈地杰 李拉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杨洋 蒋玉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富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